![]() |
![]() |
![]() |
|
![]() 普渡橋重建工程於今年元月四日復工,為了讓這座施工延宕多年的橋能趕在今年的颱風季前順利完工,相關單位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(簡稱太管處)、營監造廠商和祥德寺付出了加倍的心力。 而在工程進行中,當一句又一句有感而發的肺腑之言在工作人員之間自然傳開時,我們對這座橋的重建工程興起了更深層的回顧與省思。 普渡橋,一座普度眾生的橋,象徵了佛教的精神,在四十多年的歲月裡不分晴、雨、風、霜,接引中外遊客登上梵剎,其犧牲奉獻、刻苦耐勞的精神,代表地皎恩師救度眾生的悲願。 祥德寺自民國五十七年落成迄今,長年來不論是尋幽攬勝的中外遊客或行腳朝聖的虔誠佛子,在登上祥德寺之前,總必須先步經一座如虹長掛立霧溪谷的紅色吊橋。 這座又老又舊的吊橋竣工於民國四十九年八月,位於青山綠水、蒼煙翠波的東西橫貫公路天祥段,橫跨立霧溪。它,是一座兼具人文、觀光意味的木板吊橋 ,是連接天祥和祥德寺的唯一通道,更是中外遊客必經之景點,經年累月行走吊橋的中外人士不計其數;它,日日夜夜不分晴、雨、風、霜,普度有緣人,每天以老舊的橋枕善盡職責,默默地承受人們在橋面上行走、跑跳,這種犧牲奉獻、刻苦耐勞的精神,代表地皎恩師救度眾生的悲心願力;它,如果有情,布施小我,忍辱負重的精神,正象徵「六度波羅蜜」∼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的實踐過程,從凡夫邁向成佛之路。 ![]() 擁有四十三年歷史的普渡橋,橋身吊纜的著力點僅靠對山已風蝕斑駁的岩壁,在山風雲嵐間歷經風吹、日曬、雨淋及頁岩風化等自然現象的侵蝕,民國七十九年因遭強烈颱風與地震影響,引發立霧溪六十年來的山洪暴發,洪水漲過橋面,全寺數十位常住僧眾面臨停水、斷電之困境,對外交通中斷一個多月;八十六年又因吊橋基座發生坍方,壩頭鬆動,影響吊橋承載力而限制遊客通行,之後雖經一再補強,仍無法克服因地勢關係,吊纜無堅固著力點的困難。 老舊的普渡吊橋已超過使用年限,鋼索和橋枕能夠承受的重力有限,一次只能行走十五人,加上橋身護欄僅由鐵線圍繞,幼童的安全亦令人擔憂,許多不明危險的遊客在橋上任意跳動,造成橋身搖晃,更增加吊橋的危險性,也曾有穿高跟鞋的女眾在度橋時,鞋跟陷入橋枕間。 如果您曾經遊訪祥德寺,相信您一定注意到,總有一位頭戴斗笠的出家師父不畏日曬雨淋,迎風而立於普渡橋頭,不時親切地向遊客輕喚:「不急!慢慢走啊!不要在橋上奔跑跳動!」當度橋人數超過限制時,出家師父又會和善的勸導:「請您稍候,等橋上的行人過橋後,再繼續通行。」 日出日落,縱然祥德寺的出家師父每天毫無怨言的準時出現在橋頭,不厭其煩的提醒遊客,然基於安全之考量,終非究竟之道,出入祥德寺的安全問題,始終是太管處和寺方關注的焦點。 新的普渡橋雖然不是一座世界級的大橋,但在設計與施工上的難度,卻世界罕見,我們從它百經波折的重建之路,印證了菩薩道難忍難行的可貴。 感恩諸佛菩薩慈悲加持,普渡橋重建工程在十方佛子虔誠祈願之下,終於在民國八十七年三月獲得主管單位首肯。 |
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|||||||||||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