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卷-先天下之憂而憂
中卷-護國助民大行動
下卷-心的昇華 走出災難
後記-行履足跡
南亞慈善慰訪行
 

愛心關懷921

最溫暖的歸依處

緣起
楞嚴經云:譬如有人,一專為憶,一人專忘.....,十方如來,憐念眾生,如母憶子。 西方哲言:上蒼雖然帶給人類許多的災難,但幸好並沒有賦予人類很好的記性。

一句意味雋永深遠的經文、一語富含雙重意義的哲言,道盡凡夫眾生健忘與被動的習性,讓人們得以在日出日落之間,在災難與倖存的夾縫裡,勇敢地自我敷傷止痛,苦中作樂,但也因為如此

,人們總是不知不覺地在一次又一次的磨難中,忘記教訓,重蹈覆轍。幸而十方如來,憐念眾生,如母憶子。佛教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雖已入涅槃,但祂的佛眼卻自始未曾闔上,不論何時何地,不管過去未來,祂永遠在法性中,慈眼視眾生;而偉大的地藏菩薩,在佛陀入滅前,慨然允諾承擔度化盡未來際一切有情眾生的重責大任,以「眾生度盡,方證菩薩」為永恆行持的誓願,始終以著一雙「常明的法眼」在悲憫疾苦、觀照眾生,為巡遍有情世間,更千百億化身,點燃了無數照亮世間的人天眼目。

九二一,一場集所有強烈震撼的形容詞、全台人心人力,以及全球矚目關切的世紀災難,以超乎人們想像的快速與排山倒海的態勢,無情地割裂了台灣美麗的大地,撕裂了國人的心肝腸肺,而二千四百多人喪生、上萬人受傷、逾十萬戶無家可歸的驚人數字,更曾一度是二千三百萬同胞心中難以抹滅的傷痕。

隨著光陰推移,曾幾何時,九二一這場發生在二十世紀末的空前劫難,已逐漸被二十一世紀的新浪潮淹沒,沉澱為幾乎被遺忘的歷史。

然而就不違因果的佛法觀點,事過境遷,並不表示災難遠離,眼前的平靜,更不等於障礙的根源已經消弭,故而當關注九二一的人愈來愈少,甚至發出「九二一已經不再是新聞了,為什麼地皎法師一再舊事重提?超度工作當真需要持續這麼久?」的疑問時,地皎恩師所創辦領導的「地藏悲願基金會」依然堅持師志佛心:「超度工作雖然非常艱辛,也較不易被人瞭解,也許連罹難者家屬都不知道有一位出家人愛護他們往生的親友,如同愛護自己的親人一般,一直在背後默默付出,但師父始終懷抱一個理念:『一個國家如果有這麼多慘死、沒有超生的罹難者,這個國家的氣會比較衰,致使陰氣加重、國運衰微、景氣低迷、天災地變頻襲。』為了二千三百萬同胞的安樂幸福,即使很少人瞭解,師父仍將抱持最懺悔的願心,全力以赴。」懺悔做的不夠,付出的太少。

九二一的教訓,值得省思,九二一的精神,值得學習。有人說他們未親近地皎恩師、不瞭解佛法之前,常為生命受困於環境而感到不滿與失望,因此而怨天尤人 ,但在深深體會地皎恩師為九二一的心血付出,細細瞭解地藏悲願基金會為九二一的所作所為之後,他們已徹悟佛法的因果法則,唯有真誠懺悔,學習「慈母憶子」的佛陀精神來關愛社會,提起「當下承擔」的智慧勇氣來面對困境,才不會在苦果中又造苦因,才可能有絕處逢生的機緣。

地藏悲願基金會吐文絲、結字網,在「最溫暖的歸依處」一書付梓之前,我們衷心祝福,人性善良互助的希望號角已經揚起。

•上卷:先天下之憂而憂
•中卷:護國助民大行動
•下卷:心的昇華 走出災難
•後記 :行履足跡

 









加入會員 / 參加功德項目 / 與我們聯絡 ◎訂閱 / 取消電子報 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